IMG_2818.JPG  IMG_2869.JPG  

  有一種臉龐,叫做風霜;有一種容顏,叫滄桑。有一種眼神,叫做無奈;有一種眼神,叫光采。有如照片的幻燈輪播。早上我在台北,凝望來自高雄市六龜區的柯媽媽,用表情演繹自己的人生。柯媽媽身處熱切的記者會場,始終緊抿雙唇,直到站上鎂光燈閃爍的台上,才慢慢有了笑容。

 

以下是中華基督教救助協會與全家便利商店提供的柯媽媽故事:

 

「住在高雄市六龜區荖濃里的柯媽媽,出生八個月大時,母親就因癌症病逝,父親無法照顧,就將她送給親戚領養。養父母子女眾多,經濟環境非常不好,使得柯媽媽於小學一、二年級便輟學,再也沒有受教育。自那時起,她不只得做一大堆的家事,還得跟跟大嫂一起打零工,與鄰居「換工」,以補貼家用。為了改善家裡的經濟環境,柯媽媽早早就嫁給年齡相差50多歲的前夫,育有三個兒子。因與前夫年齡相差太大、語言不通,常遭受毆打。柯媽媽多次逃家仍無法解決問題,終致離婚。後來改嫁至柯家,先生是家中長子、兄弟姊妹眾多,其中一位小叔因小時候發燒過度,導致智能不足,便由柯媽媽照顧。夫妻倆人以租地種植梅子、芒果、橄欖為生。遇到採筍季節,夫婦倆幫忙採筍,貼補家用,每月仍僅有微薄20,000元不穩定的收入,生活依然非常辛苦。

 

  柯媽媽雖已與前夫離婚,但仍會回去照顧三個孩子。大兒子結婚後育有四子,其中兩個孫女和一個孫子由她撫養,約三年多前,大兒子卻意外溺斃,家中頓時又少了一份經濟來源。二兒子成家後,自顧不暇,很少往來。小兒子則在約八年前時,因車禍造成羊癲瘋的後遺症,時好時壞,拖了一段時間後便撒手人寰。目前柯媽媽與丈夫憑務農不穩定的收入,需照顧三個孫子、以及身體殘缺智力也不足的小叔,每月光食物費就得耗費一半收入,加上孫子們的教育和小叔醫療費用,生活開銷吃緊。

 

民國100年4月起,中華基督教救助協會展開「1919食物銀行」的工作。透過荖濃安息日會「1919食物銀行」,柯媽媽去年獲得食物包的發放,讓柯媽媽在拮据的經濟中得以鬆口氣。「每當家裡食物快沒有時,食物包就適時地送到家中,讓我可以至少不需擔心全家基本溫飽,有更多心力關心家人的醫療和教育。非常感謝救助協會及教會的幫助。」

 

柯媽媽從小至今,經歷了許多困難、痛苦、人生的難題。她在民國88年5月2日決志受洗,成為成為上帝的兒女。雖然苦難不斷,但她內心充滿上帝的力量,讓她可以面對一切的苦難。原本不識字的她,因在教會中的學習,她慢慢懂得讀聖經、唱詩歌,並在台上為上帝做見證。」

IMG_2784.JPG  

 

農曆春節將近,「團圓」的影像、聲音、文字,不絕於耳。團圓當然是普世價值,每個人的至盼。然而,社會上有許多人無法團圓,「團圓」對他們是一種奢求。住在療養院、每天早上由太太推著輪椅復健的伯伯,只能在療養院團圓;部分軍人、公務員、社工、甚至店員,卡在工作上,不能在春節團圓。

 

中上收入的民眾,過的是豐富的團圓;有些中、低收入的同胞,只能儉澀團圓。於是我開始思考團圓的意義。每天的有衣有食,比起過年的幾天澎湃(台語),我想會有人選擇平日的足食吃與素樸衣。

 

在電視記者一擁而上採訪「物資認購捐」合作單位時,我收拾相機與筆記,甩開熱鬧,學習感恩,腳步時而沈重,時而平穩。沈重於社會角落弱勢的日增,平穩於許多企業與社福團體,持續不斷展現對底層的關懷。

 

懷著感慨、感動與感恩,走一小段路,騎著單車,讓複雜的思緒,隨著冬風任意擺動。

 

年前我會去全家便利商店,捐助300元,購買「救助協會套餐」,但願套餐內的2包營養麵條、三包紅十字會虎牌新竹米粉、一罐「得意的一天」五珍寶調和油、一罐大吟釀醬油與及一罐統一肉燥,可以協助一家弱勢同胞的一兩餐飽足,以及短暫暖和他們的心。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愛心送餐、24小時幸福傳遞
    全站熱搜

    傅鴻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4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