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隻狗好兇,另一隻差點咬到L。
昨天發表「『菁英』對國家的荼毒」,謝謝四十、Lien、mtl、手工眼鏡狂熱份子、雷泥鰍及Ting(請容按迴響先後順序)等格友的迴響。
首先,F要鄭重對文中的「菁英」作定義:就是高學歷不等於高道德的人。這要感謝mtl與Ting給我的啟示。
而四十、手工眼鏡狂熱份子分別表達「狗吠火車」的衝勁。
「四十一直認為菁英不是問題,心態才是最大的弱點。馬政府的問題不僅於此,問題還很多。只望每個政治人物好好惕勵,否則雖然我們算是狗吠,但總有一天他們也會嘗到自食惡果的。」(四十)
狗吠火車!!+1。(手工眼鏡狂熱份子)。
這樣連同F,就有三個人願意狗吠火車。如果在後面吠,徒勞無功;在前面吠,肯定被撞死。一時之間,也不知道怎麼辦。狗吠火車應該是俗語,教育部的國語辭典都查不到。但請不要氣餒。
這讓我想起1989年6月18日逝世的美國新聞界傳奇人物史東(I.F. Stone),由邱立本撰寫的「他用一枝筆撥開美國的迷惘」,我保存這篇文章已經約22年(請參見上圖)。根據邱立本的敘述,史東最膾炙人口的是,1953年他創辦一人刊物「史東週刊」,靠自己一枝筆,對抗麥卡錫主義。這本週刊每年訂費5美元,吸引7萬5千名讀者,連愛因斯坦,都是他的訂戶;性感女星瑪麗蓮夢露,除自己訂閱,還「大請客」、為每一位國會議員都訂閱一份,一時傳為美談。
1953年還沒有個人電腦,遑論部落格,史東用一枝筆,讓當時的美國的政策,從迷惘中,逐漸清晰。
「華盛頓郵報」老牌專欄作家布洛德(David Broder)不久前過世。中國時報前社長王健壯寫了一篇「媒體衰微年代中的一個典範」,介紹布洛德生平。王前社長寫道:「當其他記者貼身採訪候選人時,布洛德卻永遠在群眾中間找新聞,因為他始終相信選舉不該是候選人的選舉,而應是選民的選舉,媒體應該比政客更努力傾聽民意,所以他也要不辭辛勞,比其他人多搭乘一班飛機,多敲一扇門,以及多打一通電話。他在《華郵》每周兩篇、每年十幾萬字的專欄,就是用十萬哩路程換來的,也是用腳一步一步寫出來的。」
即使洛德晚年罹患糖尿病,截掉兩根腳趾,他仍堅持坐輪椅,挨家挨戶,敲門採訪。
我在想,如果很多吠聲如鴻鐘的狗,一起像狼嚎似的狗叫,未必無法撼動一些政策。
mtl留言給我,談及華爾街「菁英」的醜惡面目;雷泥鰍提及,舉辦大型學術研討會的「菁英」如何打混。讓我增長很多見識。
F歸納mtl與Ting見解,所定義的「菁英」,分佈在政治圈、學術界、研究機構、公民營事業、甚至文創業等,成群結派,對於「異己」,千里追殺。
寧鳴而亡、不默而生。F放言高論,請原諒我的放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