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00625_故宮內外 099.JPG  

  託付,是託付的人與被託付者之間的承諾,完成或無法完成,看努力、看義氣,也看命運。最典型的一次完成託付,應屬2009年1月16日,全美航空公司機師傑斯利,在紐約哈德遜河上的完美迫降,引擎被鳥擊的飛機上共159位乘員,全數平安。

 

  我不太懂美國職棒,MLB每天都上演「託付」的真諦。比賽進行中,只有換投手時,總教練才需要上到場中央(與裁判吵架除外),當總教練從原投手把球接過來,交給中繼投手、佈局投手或終結者,就代表一次重大的託付。總教練託付繼任投手的,也許是化解危機、保住戰果、甚至全隊的命運。

 

  婚禮上,父親牽挽女兒,把女兒交在女婿手裡,女婿接到的,是岳父託付的女兒一生。傳統台灣婚嫁,辭別娘家時,女兒女婿跪別父母,父母講的簡單幾句話,也是一種極其慎重的託付。

 

  電影或電視上常演,老人家臨終前,在病塌囑咐的最後幾句話,更是託付。

 

  親朋好友出國,會託付照顧寵物、幫花草澆水、發動車子,託付他(她)不放心的一切,然後把「不放心」託付給你,好讓他放心。下次輪到自己託付親朋,無非也是這種心情。──託付與被託付,隨時會角色互換,有時竟在瞬間,猶如救護人員被託付趕赴救人,卻發生意外,自己反倒必須託付他人救護。

 

  其實我們每天都在託付或被託付。上班坐公車、捷運、高鐵或小黃,把一段小旅程或長旅程託付司機;進公司,被老闆託付,也託付老闆好好經營公司。下了班,被老婆或老公託付到安親班,接小孩。託付,是信任;被託付,是責任。可是,託付與被託付,因果也不是那麼清楚,就像施與受之間,究竟是施或受,也迷迷濛濛的,其間的原因,我也不甚明瞭。

 

  被託付越多,表示累積的人生信用額度越多,無形的壓力越沈重。被託付少,有時會突然驚覺、反省自己存在的價值。因此先賢給了我們不同的態度,選擇以生命完成別人的託付;或盡其在我、盡力到無力,給託付者一個交代;或做不到的,不要答應,都可以自己選擇。最不好的是,明知無法完成託付,卻不得不答應。

 

  上次提到我的阿婆,她把自己託付自己。在未中風時,清早即起,烹煮早餐,不論有無與叔公吵架,叔公都有早餐可吃。用完簡單早餐,阿婆就上山或下田幹活,中午回家準備中餐,吃完午餐,稍事休息,又去工作,然後,日入而息。一年365天,除了節慶與風雨,天天如此。

 

  第一次中風後,阿婆還能簡單言語,左邊肩膀到左上臂,必須紮綁類似骨折用的護巾,身體微弓,其實不用太攙扶,她一到固定時間,就嘀咕要(運動)復健,留在我腦中、她最深刻的身影,就是在老家前的小路,不到100公尺的來回。第二次中風後,阿婆的脊椎已彎曲成形,幾近80度鞠躬狀,她雖不能言語,仍以身體語言,示意外勞及叔公:運動時間已到。她的步履,蹣跚到每一步都讓看到的親友,極度不捨的地步。

 

  媽媽則是另一種託付。脊椎大手術後,她把自己託付阿爸,父親要她吃飯就吃飯、吃藥就吃藥、洗澡就洗澡,從無第二句話。她的運動距離更短,只在屋內、庭院、屋外廁所之間,直徑不到50公尺。

 

  我沒有保握,等父親無力照顧母親,我是否還在?能不能像爸爸一樣,完成每一項媽媽的託付?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傅鴻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8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