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位師長提到:「有小病的人,說不定活得比較長。」察覺或檢查出自己患病,可能不再熬夜、讓生活行止完全恢復正常;可能要戒掉一些不好的嗜好:抽菸、喝酒等等;可能會向三高美食說再見,變成粗茶淡飯、菜根也香;奉行要活就要動,多運動、多走動。生小病的人,畫地自限,延長自己的大限,試問畫地自限,是否應該樂此不疲?
居住的城市,有不少幾十年的老餐飲店,平常人龍排得長長的,好像一條長長的輸送帶,源源不絕把金銀往他們家送。這些店,在本地很有名,看起來也有實力開疆拓土到別的縣市,可也奇怪,他們始終畫地自限,不走出城市、不離開本地拓點。
有一段時間,知名的連鎖店紛紛關門,我對這些本地老店畫地自限、絕不猛龍過江的策略,佩服得五體投地。
20幾年前美國有一本暢銷書,介紹當時成功得不得了的企業,探討成功的原因。幾年之後,再「調查報導」這些企業,赫然發現,跨出本業的公司,不但新的疆域無法開拓,還牽連到本業。台灣也有很多這樣的例子,特別是在資通訊產業剛發展的早期,許多傳統產業,挾其資源優勢,想進軍資通業,幾乎鎩羽而歸,甚至全軍覆沒,以億計的資本丟到大海裡,只激起一點浪花。
坊間的釋經書很多,老師經常提醒,如果一位學者寫了許多釋經書,橫跨新舊約,最好別參考;假若學者只專攻一兩卷,他(她)門的書,值得去買。這些經年累月、集中精神浸潤在一兩卷的學者,何嘗不是畫地自限?
畫地自限似乎是練武功的不二法門。舞獅的梅花樁,能夠踩踏的只有高低不等、為數不多的圓頂,面積真小、形勢真險峻,但就在小心翼翼、大膽踩越時,顯現出畫地自限的威力與作用。那小小的圓頂,就是畫地自限的「地」,小小一「地」練它千百遍,也能翻滾騰躍、安然落在真正的地上。
日本的達人,就是典型的畫地自限,他們守著自己的一方小小天地,把所有的精力與才華,像電鑽一樣,完全集中在一點的貫穿。
美國職棒的美國聯盟,投手必須上場打擊,根據統計,投手的打擊率奇差無比(大谷翔平例外),最近美國大聯盟開始研究投手專注投球的可能性。這也是畫地自限,讓投手心無旁鶩。
有時候,我在想,上帝給予每個人不同的恩賜,也賜給我們發揮恩賜的環境、空間與機會,是不是也希望我們「畫地自限」在祂的恩賜中?
在大溪的老街看著即將失傳的打鐵店,鐵匠在火焰赤赤前揮汗,如果他放棄鐵匠生涯,不再畫地自限,而投入一般的鐵工,也許收入較多,但十分可惜,台灣又少了一個鐵匠。
近十年來,台灣有許多青年回到家鄉「畫地自限」,也許扛下的,是特殊的技藝、傳統的美食或是春耕秋收,因為,先人畫下的這塊「地」,只能依靠自己傳承、發揚及深耕。
寫到這裡,好像我也畫一個爬格子的地,來畫地自限,樂此不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