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1000514     

  作繭自縛這個成語,意思不怎麼好,一個人無端的把自己困住了,傳統觀念並不鼓勵。然而,我們似乎忽略,可有新的演繹:作繭自縛,是為了破繭而出。

 

  根據農委會的介紹,蠶寶寶的前半生,拼命地吃,是為了吐絲結繭;成蟲時期,則為了繁衍下一代,破繭而出的蛾,完成交配,隨即死亡。

 

  巨變而極度傷心的人,常告訴旁邊關心的親友:「讓我自己單獨靜一靜。」,此時,他(她)需要一段寧靜時光,需要一個可以躲在裡面自我療癒的繭;不受人打擾、誠實面對自己的悲痛,或痛哭,或靜默不語,或作任何足以療傷止痛的嘗試。有時候親友過度關心,把繭刺破,繭中蠶還未準備好破繭成蛾,苦況不難想見。

 

  日常生活中,不乏作繭自縛的需要。許多作家在構思重要作品及寫作時,常一個人租一處僻靜所在,待個少則一個月,多則幾個月,在不受攪擾的環境,像萬物的自然生成,以「安靜」為動力,激發出一波又一波、源源不絕的靈感。

 

  醫生常告誡憂鬱或躁鬱患者,感覺自己發作時,趕快遠離當下的情境,到另外一個地點、一個環境,把自己安靜下來。

 

  夫妻口角或吵架,一方摸著鼻子,靜靜離開,可以避免更大的衝突或悲劇。

 

  基督徒的靜靜等候、佛教徒的打坐靜思,其實就是作一個繭。

 

  蠶寶寶需要拉撐了吃,才能順利吐絲結繭。人類只要離開、避開、躲開、錯開,就可結一個繭,比蠶寶寶省事多了。

 

  字面上的作繭自縛,帶來許多無謂的困擾與煩惱,我常常陷在其中,很痛苦。

 

  為了深層思考而作繭,不是自縛自綁,而是大闔之後的大開。

 

 P1000519   

   字面上的作繭自縛,是把心封閉。

   另一個意義的作繭自縛,是把心打開。

 

   心開了,心境就晴了,生活就明亮了。

 

   有時候,學習蠶寶寶,作繭自縛,也挺好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作繭自縛
    全站熱搜

    傅鴻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