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00711_拉水管_DSC04585.JPG 1000711_DSC04575.JPG  

  人在急難時,可耐餓好幾天,耐渴非常難。現在是炎暑,

 在有自來水的地方,轉一下、壓一下,水就來了。

 但在偏鄉,水是汗與血換來的。

 

  2005年7月,敏督利颱風肆虐台灣中部,造成嚴重的土石流,中華基督教救助協會接到來自苗栗縣泰安鄉大安部落的求助電話,一場又一場「為有源頭活水來」的故事,就此展開。有些情節,攝人心魄;有些情節,令人動容。這些真實故事,不僅是國內的動員,也是國際的濟助。扮演最關鍵「供輸」角色的,是天母國際扶輪社。中華基督教救助協會中部辦事處,負責執行。還有一群一群默默的無形英雄。這些人事物,值得記載。

 

  最近,原住民族常抗議遭到誤解或污衊,有一句話,讓我深深震撼:「如果你們直接到原住民族部落,用心感受我們的生活,你們就不會誤解我們了。」我不贊成分你們、我們;大家同是一家人,承受同樣的風災、地震,同感於地球暖化的危機,不宜分彼此。

 

但我十分同意,如果批評原住民族的人,肯到部落住個幾天,呼吸同樣的空氣、吃著同樣的飯菜、有著同樣的作息起居、用同樣的柴米油鹽醬醋,就會產生同理心,進而互相瞭解、彼此體恤。筆者應有資格這麼呼籲,因為我不是原住民,可我在部落格上,一有機會就為原住民族發聲。

 

  講了一堆看似無關的話,其實我想表達,救助協會稱為「部落水資源改善」的計畫,其中的艱苦,非一般人所能體會。天母扶輪社前理事長張世良、中華基督教救助協會中部辦事處前主任黃清塗,從大安溪沿岸最上游的部落 ,到下游部落,在各部落原住民同胞的齊心合力下,一路找水源、建貯水池、拉水管、築水塔;從大安、梅園、竹林、香川、桃山、達觀到雙崎,吉普車的輪痕與兩人的足跡,已經留下人本關懷的印記。

1000711_水資源_DSCN0603.JPG 1000711_扶輪社_DSCF5570.JPG  

 

在平地的也很辛苦,創新發現誌專欄作家劉凱平(也是天母扶輪社一員),當時負責費用的籌募工作,由於這是一項國際合作計畫,按國際扶輪社總會規定,所需經費不能全由天母扶輪社捐款,必須結合台灣其他扶輪社、國外扶輪社、總會的資源,合力完成。

 

劉凱平回想,當時尋求日本大阪扶輪社、台灣五個扶輪社,共襄義舉。訪談之間,劉凱平一語帶過,功成不居。筆者側訪瞭解此一計畫的相關人士,都對天母扶輪社前社長張世良、黃清塗、劉凱平等人的無私奉獻金錢與歲月,給了高度肯定。沒有自來水的地區,透過一大群可敬同胞的努力,讓部落有了乾淨無虞的天然清水,比之最近南投部落五人的不幸,雖尚未查出原因,但「乾乾淨淨的水」,對於部落來說,有多麼重要!

 

順著山豬足跡找水源

   這項體現扶輪社、中華基督教救助協會關懷偏鄉,集眾人之智、集眾人之力的計畫,事先經過縝密規劃。黃清塗堅持兩個重要原則:一、先找到水源,確保水源的純淨與穩定;二、提供水管、水塔、鋼索等材料,不直接撥錢,以喚起部落的向心力與部落居民共同參與感。由於部落自己動工,對所完成的也有感情,日後若是需要修護之處,也可以迅速處理。。

 

  以下用「牽引造物主賜下的活水」簡稱。第一次的計畫在泰安鄉的大安部落。約一百二十戶,九二一受災戶就高達二分之一,據黃清塗描述,部落耆老張定行說:「部落後方一片裸露的一片山,是我們原本取水的地方,九二一將部落長期仰賴的水脈震掉了,之後部落在源頭下方臨時接水。而下方的果園,不是水源不穩定,就是農業用水與族人喝的水混著使用。若是雨季,雖有水源,流水混著農藥,僅能維持約兩個星期左右。長期飲用農業污染用水的情況下,族人有極高比例罹患皮膚病及癌症。」

 

黃清塗指出,敏督利颱風來襲,部落再次受到肆虐,土石流離部落一百公尺左右停下來。也沖毀了原本下方取水的的管線。另一部落領袖張堂瑞很感慨:「部落面對大安溪,卻無水可喝,是一件很荒謬的事。」

「部落水龍頭流出來的水,都要感謝山豬,不是政府。」黃清塗透露部落尋水的秘訣:「老祖先的智慧引導族人,要找水源,就循著山豬找水的痕跡,挖下去,一定有乾淨的水。」

 

後來張世良、黃清塗在部落領袖等帶領下,披荊斬棘,找到水源。黃清塗說,在上帝的引導下,克服了部落內部的紛擾、初期對漢人的排斥(部落被騙多次,對牽引活水計畫持懷疑態度),以及無數次的溝通,終於從走路要兩小時、距離約10公里的大雪山山麓,一個水管接一個水管,一組族人接一組族人,通力合作,把天降的甘霖,引到每一戶家中。

 1000711_水塔_DSC05997.JPG 1000711_水資源_DSCN0609.JPG  

 

險極的攀鋼索

 竹林部落的牽引活水計畫,又是一項神與子民所交付的奇蹟。黃清塗有一段很生動的描述:「此次工程的艱鉅遠超過原本預期。山區施工不若平地,管線順著地勢高低起伏,水管中的空氣如果沒有排除,就會阻擋水流的前進。管線整體來說,以雪山坑溪分為兩大段。從水源到雪山坑溪,除前頭約八百公尺,施工車輛可抵達,較為省力簡易外,水管攀附在近八百公尺的鋼索上越過雪山坑溪,之後部落居民再將每條長百公尺的水管一一接上,穿越長達八公里的原始森林。」

 

「管線所設置的山路原為原民狩獵時踩出的小徑,若無人行走,幾天後草木便迅速奪回屬於它們的領域。工程剛開始時,部落居民須以鐮刀先砍出一條路徑。有些區段經過峭壁,須一手拉著樹枝,一手拉著水管往前行。一條百公尺的水管往往需要四、五位工作人員處理,光是走路已不易了,何況手上、肩上還需負載重物。一個早上,四人一組的工作人員往往僅能拉兩、三條水管。」

 

在竹林部落的水資源改善工程中,黃清塗認為,最迷人之處,是讓我們學習到:面對困難,不能只單靠以往的經驗,除了耐心面對外,也要相信人性的光明面,且信靠上帝終必帶領,創造奇蹟。

 

八八風災後,救助協會除了急難救助、災後重建的付出,又在災區進行第二波的大善若水計畫。有一句話說:「上帝無法照顧每一個人,因此創造了母親,來代替祂。」

 

偏鄉的水資源,其實並不虞匱乏,可惜,政府的美意,用錯了方法,還好,民間的智慧、善心與力量,恰如其份的扮演母親的角色。劉凱平說,大約新台幣一百萬元,就可讓偏鄉約100戶人家,安安心心喝水,比自來水還要美味。

 

錢是第一步,不畏繁瑣的申請作業、忍受各方冷潮熱諷或抵制、誠懇懇與部落溝通;向大自然借道卻不破壞、向先人汲取智慧、甚至向山豬學習,才有現在「問『水』那得清如許、為有源頭活水來」的與水同在一起。

 

回憶起「引水樂」,黃清塗與劉凱平都有恬淡的謙虛,五年多的日子,流的汗、長的繭,已內化為他們生命中的曖曖內含光。他們兩人談及張世良,滿是欽敬。

 

  曾擔任扶輪社長,放下身段,開著吉普車,穿越崎嶇險峻、越過水灘石坡,在大安溪堤岸公路尚未完成時,一趟從台北到部落的時間需要四個小時半,回程抵達台北往往接近午夜時刻。張世良的台灣精神,讓我下筆,震顫不已。

 

  台灣還有很多偏鄉或部落,是自來水到達不到、無法到達,或不願到達的地方,需要救助協會不斷的投入,更多扶輪社、更多張世良、劉凱平、黃清塗,以及本文中無法一一記載的部落耆老、社區總幹事、付出每一分力氣的原住民朋友。

 

  聽過「牽引活水計畫」的故事後,每當我啜飲一口水,自然而然想起為部落引水的每一個美麗身影,以及原居都市叢林,卻為偏鄉部落四處奔走募款、並親身參與的每一個人。

 

 

(感謝中華基督教救助協會、台北市私立聖道兒童之家代理院長黃清塗提供珍貴照片)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傅鴻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4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