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有幾件事特別引起我的注意,看似沒有關連,其實環環相扣。在大陸,天安門豎立孔子雕像;在台灣,排隊文化、超商服務精神、濃郁的人情味,引起新加坡作家、大陸來台實習生的盛讚,一波波文化議題,像扶桑花一樣,今天開一朵、明天開一朵,終年盛開。

 

   外國人或陸生停留短暫,看到台灣溫馨迷人的地方,台灣也有陰暗的角落與黝黑的人情世故,他們無緣目睹或不忍說出。

 

   文化藏身排隊、服務、問路、親切等各式的古道熱腸之中,相較於阿里山的「春運」現象,台灣的確多了一點溫柔敦厚。但文化的載體,正體中文卻需要作家的搶救,也在一點一滴的流失。

 

   22年前,我第一次到大陸,第一次看到「方便面」,略有國學常識的我,楞一下才意會過來。麵與面之辨,里與裡之別,於是我開始真正喜歡當時稱的繁體字、現在稱的正體字及美學大師蔣勳稱的漢字。

 

   書同文是文化的肇端之一,我很怕有一天年輕一輩看不懂關關雎鳩的詩經、庖丁解牛的莊子、甚至韻味深遠的老子,只似懂非懂教科書上的古文及詩詞。

 

   現在科技發達,「電腦比較容易處理簡體字」的說法,已不成立。大陸也有一派學者,鼓吹使用繁體字,如果台灣不搶救正體字,終有一天,經典的古文詩詞,大概只有讀中文系所的學生才懂。

 

   字是文化的載體,小時候看布袋戲,看到「千里路途三五步、百萬軍兵六七人」,好簡潔、好迷人,這就是文字的魅力與風采。雖然此刻臉書、撲浪、MSN流行,也有「一圖勝千文」的說法、精緻的攝影藝術、各式各樣的表情符號,但終歸少不了文字。

 

   網路上火星文盛行,火星文也是親子之間的觸媒與溝通工具,但始終無法取代正體中文。所以,學測、基測考作文不可廢,如果廢掉了,廢的可是中華文化的傳承。

 

   幾年前有機會宴請大陸來的大眾傳播研究生,談吐不俗、詩詞歌賦朗朗上口,我想,如果給他們讀艱深一點的古文,看得懂的沒幾個。台灣,何嘗不是?

 

   台灣話有一個詞,叫做「深緣」,就是相識越久、越覺得對方風采迷人,適用在朋友之間。正體中文也深緣,年紀越大、閱歷越多,讀起古文詩詞,越有感觸與領悟,易經尤然。

 

   我不是老學究,中文也不好。只能說,正體中文真好,請一起來呵護我們歲數幾千歲的老寶貝。

 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傅鴻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