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生叛逆的我,卻有好幾位恩師,一日為師、終身為父,最令我感懷在心的是沈慧聲老師,每逢10月12日,即使沒有聯絡,我都在心裡面禱祝老師生日快樂、健康平安。

  沈老師教我「研究方法」時,我已經將近50歲。第一堂課,我坐在最前面,沈老師希望一位同學作筆記,我傻傻的舉手,一作筆記,就作了一學期。那一學期,是我一生中最辛苦的一個學期,也是收穫最多的學習之旅。

  老師外文系畢業,到美國念大眾傳播,獲得名校的博士學位,不是因為放過洋,我就佩服他,而是他身為一個傳播學者的風範,以及對學生恨鐵不成鋼的襟懷。

  沈老師假日早上從家裡到學校,就開始聽廣播,我們九點鐘上課,就被他考時事背後的傳播涵義,考得東倒西歪;對於最新的科技產品,他總是早一步比學生熟悉;市面上有好的書,他會嚴格要求學生閱讀;而學術研討會、學術會議,甚至學長姊的論文口試,也會要求我們參加。還記得上課時,他提到著名的戰地攝影記者卡帕(暫譯),生前有一句名言:「越靠近攝影對象,越能拍到好的作品。」後來,卡帕在一次代班任務中,不幸殉職。

  沈老師上「研究方法」課時,也說過「非正式的研究方法,有時候比正式的研究方法更管用。」如果竭盡心力寫過論文的莘莘學子,應該能體會這句話背後的玄奧。

  我才上兩學期老師的課,雖不敢說打通了任督二脈,但許多傳播實務,有了理論基礎,彷如武俠小說的主角,一夕之間,學會了別人一輩子都學不會的功夫。也因此,在工作上往往游刃有餘。

  本文我試著用很淺的文字來寫沈老師,大音無聲、大相無形,真正的大師是文字無法描摹的。

  師恩浩蕩、師恩難忘,我回想受教於沈老師的情景,歷歷在目。我是老師最老的學生之一,對於恩師的師恩,沒齒難忘。謝謝您!沈老師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傅鴻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